见于心胸部的慢性疼痛,多为冠心病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一时性缺血、缺氧,导致胸骨后以及左臂区内侧产生牵掣痛。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心前区突然发生剧烈的疼痛,疼痛的特点多为钝痛,伴有紧缩感、堵塞感、恐惧感,疼痛向左肩臂放射,数秒钟或数分钟后消失。在典型的心绞痛发作之前,有的患者心胸区长期有隐痛、沉闷、憋气等不适感,由于疼痛的性质不明、部位不准、界限不清,或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器质性改变等因素,而耽误治疗。
治疗思路
心绞痛,在《素问·缪刺论》中称作“卒心痛”“厥心痛”,在《金匮要略》中称之为“胸痹”。《金匮要略》有“胸痹心痛短气病”专篇,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乃本虚标实之证,其症状特点有“胸背痛”“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喘息咳唾,短气不足以息”“胸满”“气塞”“不得卧”“胁下逆抢心”等症,并指出“胸痹缓急”,即胸痛有时而缓和、时而剧烈发作的特点。《金匮要略》此篇中还提出了温寒通痹、化痰去湿、温阳补虚等重要治疗原则,以及九首有效的治疗方剂,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使用价值。
胸痹心痛属于标实的,主要病机为痰阻气机和瘀血凝滞。患者往往心绞痛频发,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者胸痛彻背、背痛彻胸,面色晦黯,舌胖淡苔白腻或有瘀斑,脉弦滑,宜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
胸痹心痛属于本虚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足,不能推动血行。患者往往心痛隐隐、不甚剧烈,气短乏力,面色不华,睡眠欠佳,舌淡少苔,脉细弱,宜用双和散。
胸痹心痛属于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患者往往胸闷、心痛,虽不剧烈,但缠绵不愈,气短乏力,口苦,心烦失眠,舌苔黄白兼见,脉细数,宜用双解泻心汤。
在心绞痛处于相对缓解的阶段,可长期服用双和散或冠心膏,以巩固疗效,防止冠心病发作和进一步发展。
就笔者临床经验而言,冠心病心绞痛的出现只是疾病发展的结果,此症状出现前有很长一段病理过程。如由于长期阳气虚衰或气血不足,导致血行不畅,凝聚为痰瘀,最终阻塞脉道而发生心绞痛。许多病例可以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当气血严重失调、痰瘀梗阻时,才演变为阵发性的剧烈胸痛。该病一旦诊断清楚,痛与不痛、剧痛与隐痛,只是气血失调、痰瘀凝结演变的程度不同而已。故在治疗时,应当谨守病机,审时度势,紧紧扣住本虚标实的特点,固本不忘治标,治标不忘固本。特别是—旦发现患者开始有冠心病的证候,或者患者有冠心病家族遗传史,不必等待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或者等待心电图异常结果出现,就可以用中药丸散膏滋积极预防,这就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
验方集锦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笔者经验方)
处方:瓜蒌皮25g,薤白10g,半夏10g,丹参15g,檀香5g,砂仁10g,枳实10g,川芎10g,当归须10g,白芥子10g,九香虫5g,全蝎5g。每次加白酒30mg同煎,九香虫、全蝎研末冲服。
用方心得:本方即《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陈修园《时方歌括》丹参饮加减,以前方3味药理气化痰、宽胸止痛,后方3味药理气活血、芳香止痛,合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痰瘀交阻者,十分有效。笔者在原方中加枳实助薤白理气,川芎、当归须助丹参活血,白芥子助半夏化痰,九香虫、全蝎入血络,搜剔顽邪,治胸脘胁痛。对于病机主要属于虚实夹杂的冠心病心绞痛,十分恰当。
加减:疼痛剧烈,加蒲黄10g、五灵脂10g;遇寒则痛剧,加荜茇5g、细辛3g、炙川乌10g;头晕、血压不高,乃心肌缺血、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加人参10g、葛根30g、天麻10g;头晕、头胀、血压高,多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加钩藤15g、天麻10g、石决明30g。
双和散(蒲辅周创制方)
处方:人参90g,茯神30g,丹参(甜酒浸炒)30g,香附(童便浸炒)60g,没药(麸炒)15g,琥珀(另研)15g,血竭(另研)15g,鸡血藤15g,远志肉(甘草水浸一宿炒)15g,九节菖蒲(米泔水浸炒)60g。为细末和匀,每次服1.5~3g,空腹温汤下,日3次。如无血竭改用藏红花或红花,没药气臭味苦,可改为川郁金30g。
用方心得:本方见于《蒲辅周医学经验集》,蒲辅周先生在该书中论述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原则时称:“健强心脏,调其不平,补虚泻实,益气和血,顺气活血,抑强扶弱,避免破气破血而伤元气,这是我在治疗中的一得之愚。所拟治法,是以补为主,以通为用,故暂定名为双和散,仅作抛砖引玉,请同志们临床实验观察,再作进一步修改和补充。”他还指出,本方以人参为主药(也可以用党参代替),目的是助心气;丹参性偏凉,必要时可改用当归;鸡血藤是很好的养血活血药,功过桃仁;血竭活血而不伤正气,如缺药,可改用郁金;石菖蒲具有止痛、运中、强心作用,其茎细味香,不能用水菖蒲代替。其应用此方治疗心绞痛有效,对于需要较长期服用者,也可耐受,是通补兼施的好方子。
然而这首方并未引起后人重视,使用者也不多。从笔者的临床经验来看,本方确实是蒲辅周先生精心创制的一首方剂,从药物的选择、君臣佐使的安排,即可看出创制者的巧思:方中以人参一味为君药,剂量独重,大补心气;丹参、鸡血藤二味为臣药,养血活血;琥珀、血竭、乳香三味为佐药,化瘀止痛;远志、菖蒲、香附、茯神4味为使药,化痰开窍、调气安神,这四味药,又暗合《千金要方》定志丸、《杂病源流犀烛》交感丹在内,共同交通心肾、定志宁心。方中既借助人参改善冠心病心肌劳损、供血不足;又借助养血活血药作用于血管壁,缓解痉挛、溶栓止痛;再借助化痰通窍、理气安神药,以消除冠心病患者焦虑、失眠等神经失调症状。全方重点突出,布局全面,意在以补心气作为补法的核心,待心气充足,则能够推动血行,血行通畅,则痰瘀可化解于无形。本方不以扩张血管、止痛为唯一目的,而是心肌、血管、神经三者兼顾,考虑周全,可持续运用。诸般设想,均富含深意。较之现在所普遍运用的参三散(人参、三七、丹参),本方似应高出一筹。
笔者在临床运用本方颇多。开方时,药物剂量悉照原方,尽量遵循原方的加工炮制法,人参一般选用高丽参或吉林人参(红参或白参均可),但方中的没药去之,代之以三七。诚如先生所言,没药气臭味苦,极易败胃,不宜久服,而琥珀、三七、血竭三味药同用,在先生的百损丹中已有先例,可活血消瘀而不伤新血,是一种最佳组合。但如血脂高,仍宜使用没药。因为经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没药有较好的降血脂的作用。服用时,可不用散剂,制成胶囊服,每次服5粒,大约2g,日3次。
双解泻心汤(顾兆农经验方)
处方:黄连5g,附子5g,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远志(甘草水炒)10g,丹参10g,茯神15g,郁金10g,陈皮5g,沉香5g,合欢花10g,灯心草3g,生姜10g。
用方心得:山西名医顾兆农先生治疗冠心病,多以补为主、以通为辅,认为该病虚证多,实证少,虚实相兼者亦复不少。临床断虚实,切不可只凭脉象有力无力,无论治急证、缓证,年龄、体质皆宜斟酌。他还指出,活血化瘀方法确有疗效,但对冠心病不能简单地认为凡痛皆实,治宜抑强扶弱,不可破血行气,攻伐太过。究其处方用药,乃系清代费伯雄《医醇賸义》之双降泻心汤增损进退。论其方义,则附子、黄连、生姜、灯心草寒热并投,平其阴阳;丹参、郁金、沉香、陈皮气血双调,和其脏腑;人参、麦冬、五味子、茯神、远志、合欢花、甘草,补心安神,强其心君。综观全方之配伍组合,其施治重点乃轻于病邪而重于正气,轻于攻补而重于调理,轻于局部而重于整体。
从笔者经验看,凡冠心病频繁发作,用理气、活血、化痰、温通、止痛等药物疗效不显,或患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机能失调的现象突出时,本方均可参考使用。
冠心膏(陈可冀创制方)
处方:黄芪150g,党参200g,炙甘草50g,茯苓120g,大枣70枚,山药100g,当归120g,丹参120g,赤白芍各100g,红花90g,肉苁蓉120g,鹿角150g,杜仲120g,枸杞子50g,淫羊藿30g,合欢皮30g,瓜蒌皮120g,五味子20g,黄柏10g,紫河车100g,冬虫夏草60g。上药浓煎3次,加阿胶90g、炼蜜250g、冰糖250g收膏,加人参粉50g、三七粉30g。日服3次,每次25g。
用方心得:国医大师陈可冀先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倡“三通两补”,即在发作频繁时,用芳香温通、宣痹通阳、活血化瘀三法通痹止痛,谓之“三通”;在相对缓解时,用补肾、补气血之法,以固本培元,谓之“两补”。冠心膏即根据“两补”原则设计的膏滋方。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阳统乎阴,心本于肾”“心痹者,脉不通”,而肾又为“脉之根”,所以补益法常从补肾入手。加之老年人心肾气虚或阳虚常较突出,不能温润五脏、温煦心阳,故心绞痛发作时,疼痛症状可以不重,但体乏无力、畏冷胸闷和气短自汗则可能比较显著,故治本时,当以补肾为主。方中以肉苁蓉、鹿角、杜仲、枸杞子、淫羊藿、紫河车、冬虫夏草等大队药补肾培元,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当归、丹参、赤白芍、阿胶、三七、红花等补气养血活血,山药、茯苓、大枣健脾渗湿,瓜蒌皮宽胸理气化痰,合欢皮、五味子安神,黄柏固肾坚阴以平衡整首方剂的寒热之性。全方不温不燥,不破不泻,亦不滋腻,适合于久服,善后调补。陈可冀先生云此方治疗心绞痛,长服可改变异常心电图,当非虚言。
验案举隅
于某,女,69岁,教师,长沙人,2005年11月9日初诊。患者10年前确诊为冠心病,心电图检查提示ST段改变,血脂、胆固醇长期偏高,反复发作心绞痛。前几年心绞痛时,服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能很快缓解,但近年来效果越来越差。由于心绞痛频发,最近1年,每个月须进医院抢救一两次。患者有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史,胆囊已切除。察其面色潮红,精神疲惫,少气懒言,动则气喘。询其睡眠不佳,终日心悸,心胸部隐隐闷痛,严重时剧烈绞痛、汗出、头晕欲倒,口苦,手足冷。舌红,胖而有黄腻苔,脉沉细涩。此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以虚证为主。
处以双解泻心汤加减:黄连5g,附子15g,红参须25g,麦冬15g,五味子10g,远志10g,茯神15g,郁金10g,合欢花5g,瓜蒌皮10g,半夏10g,枳实10g,甘松10g,石斛15g,琥珀(布袋包煎)10g。14剂。
11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感觉精神好转,走路比以前有力,睡眠也有改善,心绞痛似要发作,但未发作,仍有隐痛,手足转温,口苦减轻。舌苔薄黄,脉沉细。
守上方略作调整,以莲子心6g代替黄连,酸枣仁15g代替合欢花。14剂。
12月12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已经连续1个月心绞痛未发作,精神状态大为好转,每天散步,做一些日常家务,仍感精力不足,劳累时胸部偶尔闷痛。舌胖淡,脉沉细。
上方加减为丸缓图:莲子心10g,附子15g,红参须25g,麦冬15g,五味子10g,远志10g,茯神15g,郁金10g,瓜蒌皮10g,半夏10g,枳实10g,甘松10g,石斛15g,枣仁15g,血竭10g,三七20g,琥珀10g,丹参10g,蛤蚧1对,紫河车30g,淫羊藿30g。蜜丸,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0g,饭后开水送服。
患者服上方1年多,病情一直稳定,心绞痛基本未发作,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胜任轻微日常家务。
按 瘀血阻滞或痰瘀阻滞是心绞痛形成的标,其本是心之阳气虚、气阴虚、气血虚,元气无力推动,血行不旺不畅,才导致痰瘀停滞,引发心绞痛。《金匮要略》中治疗心绞痛的处方,既有理气化痰的瓜蒌薤白半夏汤以治标,又有温阳补气的人参汤以治本,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该病须标本兼治的宝贵思路。本案患者初诊时已是寒热虚实错杂,幸而心绞痛处于缓解期,标实尚不严重,故急投双解泻心汤,以治本为主。患者虽然有口苦、舌苔黄腻等内热之象,但不可过于看重,以至于不敢用温药,这可能是患者历来有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所致,方中的黄连可清心、胆、胃热,即为此而设,用量宜轻。方中重用附子、人参,合麦冬、五味子、石斛以温阳、益气、养阴而治本,远志、茯神、郁金、合欢花宁心而调神,瓜蒌皮、半夏、枳实化痰理气,甘松、琥珀活血止痛。二诊守上方,以莲子心代替黄连,酸枣仁代替合欢花,因为莲子心善清心经之虚热,不似黄连之苦燥,枣仁同样可安神,兼有补肝养心的作用,使得全方进一步朝治本的方向靠拢。三诊加三七、血竭、蛤蚧、紫河车、淫羊藿,加强活血化瘀、温阳补肾两个环节,制为蜜丸缓图,则使频繁发作的心绞痛终于全部缓解,长期稳定。(彭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