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的谅山战役结束后,这座原本繁华的工业城市变成了一片断壁残垣。越南领导人黎笋踏上满目疮痍的废墟,久久无言,最终哽咽着说出了八个字:“中国人打得太狠了!”——解放军究竟在谅山给了越军怎样的重击?
越南挑衅升级,中方忍无可忍时间倒回到1975年,越南完成统一后与苏联建立了紧密的同盟关系,野心逐渐膨胀,对外开始推行扩张和霸权政策。越南政府无视中越长期的友好关系,接连挑起事端:殴伤中国边民,驱赶在越华侨,排挤亲华官员。面对中方的多次警告,越方始终置若罔闻。当时中国正面临内外压力,国际局势紧张:北方苏联虎视眈眈,中美关系刚刚正常化。越南的持续挑衅让中方再也无法容忍,终于在1979年2月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谅山的战略意义谅山在越南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越北的交通枢纽,连接奇穷河,距离河内仅130公里。这座城市的地形北部山岭起伏、南部则是一片肥沃平原,形成了天然屏障。越军在此深耕多年,坑道纵横,制高点布满火力点。越南方面坚信谅山的复杂地形与密林、瘴气,加上多年修筑的雷区与炮阵,足以构筑“无法突破的防线”。
老将许世友亲自挂帅谅山战役由74岁的许世友将军指挥。这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将,对越南“忘恩负义”的做法早已愤慨不已。他提出了“牛刀杀鸡”的方针,用绝对的兵力优势直接压制越军薄弱环节。他亲坐东线指挥,目标是重创越军有生力量,遏制其对外扩张,粉碎其嚣张气焰,巩固祖国的边防安全。越军在谅山部署了精锐的第3师——“金星师”,兵力约一万人,加上地方民兵,战斗力不可小觑,甚至扬言“要打到友谊关吃早饭,打到南宁过春节”。
解放军强势攻坚1979年2月27日拂晓,43军的127师、128师及55军主力共约8万人,从扣马山、巴外山、七溪三路向谅山发起总攻。越军在谅山的守军共3个师,但在先前战斗中伤亡惨重,剩余兵力不足2.3万人。解放军以坦克开道、步坦协同,快速突破敌军防线。每摧毁一个火力点,步兵即发信号弹引导炮兵继续轰击下一处高地。经过两天激战,外围据点被逐一拔除。
越军使用毒气激怒许世友战斗中,溃败的越军竟违反国际公约,使用毒气弹,造成我军不小的损失。这一卑劣行为彻底激怒了许世友,他当即下令对谅山展开全面炮击。在他的督导下,大批重炮迅速集结,数万发炮弹在短短30分钟内倾泻而下。老兵回忆说,那场炮击如同地裂山崩,大地剧烈震动,建筑物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炮击精准锁定了越军通信设施、交通要道和指挥所,造成大量军官伤亡,越军指挥系统彻底瘫痪。地面工事被摧毁,越军残部失去了掩护。解放军坦克进入市区时几乎畅通无阻,仅有少数敌军以高射炮当反坦克炮顽抗,但无济于事。最终,在许世友的指挥下,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黎笋的沉默与自责战役结束后,解放军主动撤离谅山。黎笋随后前来视察战场,望着眼前的废墟,沉默良久,哽咽着说出:“中国人打得太狠了!”他在心中自责,承认不该听信苏联的挑唆,这场战争让越南经济倒退了三十年。曾经他自信凭借谅山的天险与防御工事可以抗衡中国,而如今一切化为瓦砾。
中国的克制与战略考量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收场。若当时继续推进,占领河内也并非难事,但中国没有那样做。完成打击越南霸权的既定目标后,解放军收兵回国,严守边境,充分彰显了这场战争的防御性质与正义立场。
许世友曾两次提出继续扩大战果,但中央军委否决了。邓小平和军委认为,中国战略目标并非灭国,而是惩戒;深入越南会导致补给困难,陷入游击战泥潭,还可能引发国际反弹。
历史的警示谅山战役距今已逾四十年,但其意义仍然深远。它提醒世人:任何国家都不应低估中国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