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饲料#
近日,社交平台上兴起了一股吃“人类饲料”的风潮,然而,这一极具噱头的命名却引发了广泛的舆论批评。2025年6月20日,面对舆论压力,该代餐品牌负责人删除了相关推广视频,并公开道歉,承诺调整营销策略。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社交电商时代品牌营销的挑战,更引发了对于流量获取与价值观传递平衡的深刻反思。
所谓“人类饲料”或“人粮”,实则是一款代餐产品。该品牌创始人在社交媒体账号上介绍:“这是一款基于猫粮狗粮的逻辑给人类打造的营养餐,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产品,美味享受只能算合格。”然而,正是这一极具争议性的命名,让该品牌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相关产品在电商平台卖出了上万份。
“人类和饲料两个词语怎么能放在一起?”“如果不能吃美食,那人生将毫无意义”……许多网友在评论区表达了对于这一命名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饲料”一词在传统语境中专指动物食品,而该品牌却将消费者比作需要“投喂”的动物,这种通过刻意制造认知冲突来获取流量的做法,给消费者带来了严重不适,堪称自杀式营销。
面对舆论的批评和质疑,该品牌负责人于6月20日在社交平台删除了相关推广视频,并进行道歉。他表示:“我也没想到当初的调侃能带来这么大的舆论传播,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我深刻认识了自己的问题,向大家表示歉意,并且我承诺以后也不会再提这个名字。”
那么,该品牌为何会推出“人类饲料”这一产品呢?据品牌负责人此前介绍,他在忙得没时间吃饭的时候,曾一度羡慕家里的小狗,每天吃点狗粮就能活得很健康。从狗粮联想到人类,他认为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人类所需营养按比例混合,就是一顿营养完美的饭。
然而,这种将人类与动物相提并论的营销方式,显然忽视了消费者的感受和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好好吃饭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抚慰。该品牌的自杀式营销,把吃饭简化成“饲料投喂”,将人物化为生产工具,扭曲了价值观与人文关怀,背道而驰。
事实上,代餐产品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武汉市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孟庆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代餐产品因没有药品的严格审批和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参差不齐,在选择时要慎重。但他也指出,代餐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意义,短期适量食用可以辅助减重人士建立信心,但不能长期使用或者完全替代正常饮食。
此次“人类饲料”代餐品牌的争议营销事件,无疑给社交电商时代的品牌营销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流量和关注度的同时,品牌更需要注重价值观的传递和消费者感受的尊重。任何商业行为,最终服务的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或利润。只有平衡好流量获取与价值观传递的关系,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该品牌将如何调整营销策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品牌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社交电商时代,品牌营销需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价值观传递,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软盟资讯
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