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作书力在内者王,力在外者霸。若过于鼓努为力,肆为雄强,则张脉贲兴,将如泼妇骂街,成何书道!书法的力量来源于内在的是王者之风,点画表现上锋芒毕露、故露强硬姿态的不过是霸王之风,势必不能长久,容易审美疲劳!如果过于表达方式或者书写过程过于夸张卖力,过于豪放,就会变得如同泼妇骂街一般,失去了书法的艺术性。
柳深于《十三行》,米深于《枯树赋》,消息似可见。
柳公权和米芾分别在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和褚遂良《枯树赋》中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们的书法技巧和意境明显有直接的传承性。
图片
藏锋所以蓄气,用笔欲浑欲遒。其实藏锋便是中锋,《九势》所谓令笔心常在笔画中行者是也。后人所谓锥画沙、折钗股、如拆壁、屋漏痕,端若引绳者,故是一理。惟浑而能遒,则精神出矣。
书法的笔锋需要隐藏,让点画含蓄雄浑,力量内敛;用笔要既有浑厚的力度,又有遒劲的力道。实际上,藏锋就是中锋。在《九势》中,所谓的“令笔心常在笔画中行”就是指藏锋的运锋方式。后人常说的“锥画沙”、“折钗股”、“如拆壁”、“屋漏痕”等,都是形象描摹藏锋的书写效果。这些效果在书法中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将藏锋运用得浑厚且有力,才能体现出书法的精神内涵。
强调了藏锋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藏锋与中锋密切相关。在书法创作中,要善于运用藏锋,使作品呈现出浑厚且有力的美感,从而展现出书法的精神内涵。
图片
孙虔礼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此故是临习初步。盖临书,始欲像,终要不像;始要无我,终要有我;始欲能取,终要能舍!唐人无不学右军,宋人无不学鲁公,及其成也,各具面目。鲁公师河南,然鲁公绝非河南。正在其能翻一局,所谓智过其师,方名得髓也!东坡称书至于颜鲁公,正善其妙能变化。若钱南园之学颜,则正是僧皎然所谓钝贼者也。
孙过庭曾说:“观察时要力求精细,模仿时要力求相似。”这是书法临摹的初步阶段。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开始时力求像原帖,但最终要有自己的风格;开始时要求没有自我,模仿古人,但最终要有自己的个性;开始时渴望能够吸取他人的优点,但最终要能够有所舍弃,形成自己的特点。唐代的书法家们无不学习王羲之(右军),宋代的书法家们无不学习颜真卿(鲁公)。当他们学成后,各自都有了独特的书法风格。颜真卿曾师从褚遂良,但他自己的书法却并非局限于褚遂良而停滞不前。
颜真卿之所以能够超越他的老师,就在于他能够改变和创新,这就是所谓的“智过其师,方名得髓”。苏轼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美妙,就在于他能够变化创新。钱南园学习颜真卿的书法,但他的书法却过于拘泥于原帖,没有自己的创新,这就是僧皎然所说的“迟钝的小偷”。
强调书法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观察、模仿和变化,同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在学习书法时,要善于取舍,既要吸取前人的优点,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图片
或以偏锋解作侧锋,非也。侧锋之力,仍在画中。因势取妍,所以避直而失力。玩钟王帖,可悟此理;旭素草书,亦时有一二。
有些人将偏锋误解为侧锋,这是错误的。侧锋的力量仍然在画中。要善于因势利导,求得美好的点画形态,但也不能失去力度。通过研究钟繇和王羲之的帖子和张旭怀素草书,也偶尔可以看出这个道理。
有一字的布白,有字与字之间的布白,有整行乃至整幅的布白,此即古人小九宫大九宫取义所在,亦即隔壁取势之说。合整幅为布白者,三代金文中多见之,《散氏盘》为著,《十三行》则后来媲美。然此正所谓同自然之妙,初非有心为之。否则如归、方评史记,直使人死于笔下!
书法中有字与字之间的空白,有整行乃至整幅的空白,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小九宫”和“大九宫”的意思所在,也是书法中“用建构心里存在但眼前不存在的墙壁分割空间的方法来作取势之法”的理论依据。将整幅作品视为空白空间对象的艺术手法,在夏商周三代金文中非常常见,《散氏盘》尤为突出,王献之《十三行》则是后来者创造的可以与之并驾齐驱的优异作品。然而这种手法的使用要有自然之妙,即书写时的偶然性创造,并非刻意追求,更不是很多教程所教授的国展作品需要实现反复打草稿,书写上百幅然后交一幅的矫揉造作之法。
图片
金文之不合全章为章法者,其行法绝精。晋人书牍,行法似疏实密,学者留意于此,可以悟入。今人书牍无可观者,于此等处正复少用心。
金文中,有些作品不符合整体的章法,但每一行的行气非常精妙。晋代书法家的书牍的行气配合,看似疏朗,实际上紧密。学者如留意于此,可以领悟到其中的奥秘。现代人的书法作品(书牍)并无过多可观之处,在这些地方他们并没有投入太多心力。
作书分间布白,行法章法,魏晋人最妙,宋人尚多置意,明以来鲜究心,此实有关气味者。
书法创作中的分间布白和行书章法,魏晋时期的书法家最为擅长,宋人也很重视,但自明代以来却鲜有人研究,这实际上与书法的气味是否高级有关。
观《爨宝子》,正不必惊其结体之奇,当悟其重心所在。字有重心,则虽险不危!
观察《爨宝子碑》这部作品,我们不必惊讶于其结构奇特,而应该领悟到篇、行和单字的重心变化的妙处。单字有重心稳定且变化,那么即使结构险峻,也不会显得失衡。
图片
作书用笔,方圆并参,无一路用方,一路用圆者。方多用顿笔、翻笔;圆多用提笔、转笔。正书方而不圆,则无萧散容逸之致;行草圆而不方,则无凝整雄强之神。此相互为用,似二实一,似相反而实相成者也。
在书法创作中,方圆笔法要相互结合,不要一味使用方笔,也不要圆笔到底。方笔多用顿笔和翻笔两种技巧,顿笔是在笔画开始时向下按笔,翻笔是在笔画转折处改变方向;圆笔多用提笔和转笔两种技巧,提笔是在笔画运行时向上中锋轻提,转笔是在笔画转折处转腕、转指以使点画形态顺滑过渡。
在正书(楷书)中,如果过于强调方形笔法,就会失去潇洒、散逸的美感;在行草书中,如果过于强调圆形笔法,就会失去紧凑、雄强的气势。方圆笔法在书法创作中相互补充,虽然看起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笔法,但实际上是一种统一的艺术表现。它们看似相互矛盾,但实际上相互成就,共同构建出书法的美感。
这段主要强调了书法创作中方圆笔法的运用及其重要性。在书法创作中,要善于将方圆笔法相互结合,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注意在不同的字体和风格中,适时调整方圆笔法的运用,以表现书法的多样性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将《白蕉先生行书册》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
欲购专业级《白蕉先生行书册》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