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下 20 度的哈尔滨,藏着她最野的童年
1976 年冬天,哈尔滨道里区的老房子里,刚出生的赵燕(沈傲君原名)被裹在厚厚的棉被里,窗外的松花江冻得能跑马车。她爸是研究所的工程师,妈是中学老师,俩姐姐都安安静静背课文,唯独她从小就透着股野劲儿 ——3 岁扒着门缝看姐姐排《雷雨》,学着繁漪掐腰喊 "周朴园",把邻居家的小男孩吓得直哭;5 岁在中央大街的冰雕前,非要穿着花棉袄表演 "老太太扭秧歌",引得路人围成圈鼓掌。
"这丫头片子,将来指定不是省油的灯。" 她爸一边弹她脑瓜崩,一边把冻好的冰糖葫芦塞给她。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个冬天揣着冰棍啃、夏天在松花江里捞鱼的野丫头,会成为全国观众眼里风情万种的 "赛西施"。
她家是典型的 "学术世家",饭桌上聊的不是论文就是公式,俩姐姐后来都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一个学表演,一个学舞美。按说赵燕也该走这条路,可她偏不 —— 姐姐练台词时,她在旁边拆收音机;全家去听音乐会,她偷偷溜出去看街头艺人拉二胡。直到 1995 年夏天,19 岁的她一手攥着北京电影学院的通知书,一手捏着上海戏剧学院的录取通书,站在马迭尔宾馆前跟爹妈摊牌:"我要去学演戏。"
展开剩余89%她爸气得把搪瓷缸子往桌上一墩:"好好的大学不上,非得去当 ' 戏子 '?" 她妈抹着眼泪劝:"那圈子水深,咱姑娘家别折腾。" 赵燕梗着脖子,像哈尔滨冬天冻得硬邦邦的冻梨:"我姐能行,我为啥不行?" 最终她选了上戏电视编辑专业,拖着行李箱踏上南下的绿皮火车,车窗外的冰城越来越远,她却在日记本上写:"等我回来,给哈尔滨长脸。"
二、啃包子被导演看中,野丫头闯进娱乐圈
上戏的四年,赵燕活得像个 "异类"。别的女生描眉画眼去试镜,她整天泡在剪辑室,对着卡住的机器骂:"这破玩意儿又卡壳了!" 手指被胶片划出血,往伤口上贴个创可贴继续干;夏天黄梅天潮湿,机器容易受潮,她就抱着吹风机给设备 "吹头发",弄得满身机油味。
但她身上那股劲儿藏不住 —— 皮肤白得像哈尔滨的雪,笑起来俩酒窝能盛糖,加上 1 米 68 的大高个,没刻意打扮也成了 "校花级" 的存在。1997 年那个闷热的夏天,她陪同学去试镜百事可乐广告,人家在镜头前扭捏作态,她蹲在角落啃肉包子,油汁蹭到下巴上也不管。导演突然喊:"那个吃包子的姑娘,过来试试!"
赵燕嘴里还塞着肉,含混不清地问:"试啥?" 结果一站到镜头前,眼神亮得像松花江的冰面,拿起可乐瓶子的动作自然得像每天吃饭喝水。广告播出后,有人说 "这姑娘一笑,夏天都不热了",她就这样稀里糊涂闯进了娱乐圈。
后来导演建议她改名,说 "赵燕太普通,你身上有种傲气,又柔又刚"。她琢磨了三天,定了 "沈傲君" 这个名字。接的第一个角色是护士,台词就三句:"您醒醒"" 量体温了 ""别乱动"。可她提前半个月泡在医院,跟着护士长学扎针、量血压、铺病床,连给病人掖被角的弧度都练了上百遍。拍那场昏迷病人醒来看她的戏时,她端着托盘走过去,眼神里的关切不像演的,连真护士都看愣了:"这姑娘,比我们科新来的实习生还像回事。"
三、《神医喜来乐》里的铁狮子头,藏着东北大妞的实在
2003 年的《神医喜来乐》,让沈傲君彻底火了。但很多人不知道,"赛西施" 这个角色差点跟她擦肩而过 —— 原定演员嫌角色 "太俗",觉得整天围着灶台转没档次,剧组急得团团转,副导演突然想起那个啃包子的姑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沈傲君。
她一看剧本就拍大腿:"这角色我熟!跟我姥姥家隔壁的酒馆老板娘一个样!" 但她觉得剧本里的 "赛西施" 太软,少了点东北女人的敞亮。"江南女子的风情是小桥流水,咱东北女人的风情是大江大河,得有股子泼辣劲儿。" 她扛着包直接去了保定老街,蹲在饭馆后厨看老板娘们切菜、吆喝、跟客人逗嘴,学她们甩着围裙擦手的动作,听她们用带着方言的嗓门喊 "客官里边请"。
有场戏是给李保田演的喜来乐送铁狮子头,道具组准备的丸子比拳头小一圈,沈傲君一看就急了:"这哪是铁狮子头,顶多算俩肉圆子!" 她脱下戏服系上围裙,钻进剧组食堂厨房,自己和面、拌馅、上笼蒸,揉面揉得胳膊都肿了,蒸出来的狮子头比拳头还大,往盘子里一放 "咚" 一声响。李保田拍着大腿笑:"你这是送菜呢,还是送炮弹?"
就是这股实在劲儿,让 "赛西施" 活了 —— 给喜来乐送菜时眼波流转,却带着酒馆老板娘的精明;跟胡氏吵架时嗓门敞亮,却透着东北女人的直爽;独处时摸着灶台发呆,又藏着小女人的柔情。观众说:"这哪是演的,分明就是从老街里走出来的真性情女子。"
《神医喜来乐》火遍全国,沈傲君提名金鹰奖最佳女主角。颁奖礼上,其他女星穿的不是高定礼服就是品牌赞助,她却穿了件蓝底印花旗袍,盘扣是哈尔滨手艺人做的,布料是在老布店淘的老绸缎。"这是我妈给我缝的,她说穿老布踏实。" 她站在台上,笑得像揣着颗热乎糖,"感谢我的家乡哈尔滨,冬天冻得我直蹦,却给了我这副亮嗓子。" 台下东北老乡扯着嗓子喊:"傲君,咱哈尔滨的骄傲!"
四、横店冰水里泡一夜,等来一句 "我还没玩够"
事业最风光的时候,沈傲君的感情却跌进了冰窟窿。她和聂远的缘分始于 2002 年的《大唐情史》,她演娇蛮的高阳公主,他演隐忍的辩机和尚,戏里爱得撕心裂肺,戏外也动了真情。
那时候聂远会在她拍夜戏时,炖一锅酸菜汤,用棉被裹着保温桶送到片场,她脚冻得像冰坨子,他二话不说揣进自己怀里焐着。沈傲君是个认准了就掏心窝子的人,在上海租了间小公寓,一点点攒钱装修 "婚房"—— 沙发选他喜欢的深灰色,窗帘是他说过好看的米白色,连厨房的瓷砖都是她趴在地上一块一块贴的。"俩人过日子,分啥你的我的?" 她总这样说。
2005 年冬天,横店冷得能哈出白气,沈傲君在片场泡了整整一夜冰水,拍高阳公主跳河的戏。冻得嘴唇发紫的她,哆嗦着给聂远打电话,想听听他的声音,可电话那头支支吾吾:"你别多想。" 女人的直觉让她心里发慌,她赶最早的夜航飞过去,在酒店门口看见他和另一个女演员说说笑笑,手里拎着个她从没见过的名牌包。
那天沈傲君没吵没闹,就站在寒风里看着那扇亮着灯的窗户,一站就是一夜。羽绒服被冻得硬邦邦,脚冻得失去知觉,可心里的疼比身上的冷更刺骨 —— 她想起自己亲手贴的厨房瓷砖,想起他说 "等这部戏拍完就结婚",想起妈妈求的姻缘符还系在床头。
回上海后,她把所有和聂远有关的东西打包,却在看到那条米白色窗帘时哭了。最后她没扔,只是把窗帘取下来,剪成一块块当抹布。"不较劲,不纠缠,东北女人就得有这股子利落劲儿。" 她跟自己说。那段时间她关在出租屋里,靠啃哈尔滨大列巴和水煮蛋过日子,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人瘦得脱了形。她妈赶来上海,没骂她傻,只是默默包酸菜饺子:"姑娘,回哈尔滨,妈养你一辈子。"
沈傲君没回,也没对外说半个字。没有发微博哭诉,没有买热搜卖惨,就像哈尔滨冬天的雪人,再疼也不吭声,只是慢慢融化,然后重新站起来。
五、遇到 "乾隆后裔":原来好男人会把酸菜汤炖得暖暖的
2007 年春天,在朋友聚会上,沈傲君第一次见到爱新觉罗・恒钺。这名字听着像清宫戏里的角色,实际上他是外籍华人外交官,满族人,祖上真是乾隆的孙子永瑆。他不像圈内人那样油嘴滑舌,递过来的酸梅汤都烫得恰到好处:"我奶奶说,女孩子喝凉的对胃不好。"
沈傲君扑哧笑了:"你这搭讪方式够老派。" 可这个男人实在得让她安心 —— 知道她爱吃酸菜白肉,就跟着菜谱学炖,盐放多了咸得她直灌水,他挠着头说 "下次一定不咸";她拍夜戏,他就开着车在片场外等,车窗上结着冰花也不催;她怕黑,他每天等她家窗灯亮了才离开,哪怕冬天风大得能吹跑人。
有次在山区拍戏崴了脚,恒钺请假打飞的赶来,背着她爬三公里山路。沈傲君趴在他背上,闻着他身上淡淡的须后水味,突然想起小时候趴在爸爸背上看冰灯的感觉,暖乎乎的,踏实。"你说咱俩这算啥?" 她闷声问。他喘着气答:"算缘分吧,就像哈尔滨的冰雕遇着太阳,早晚得化到一块儿去。"
2009 年他们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办婚礼,沈傲君穿的旗袍是妈找人做的,盘扣用的是姥姥传下来的老样式;恒钺穿的马褂是满族老师傅缝制的,袖口绣着家族的纹样。交换戒指时,他给她戴的戒指上刻着满文 "爱" 字,她给他戴的银戒是自己在道外老街打的。"我愿意。" 她说这话时眼泪掉在旗袍上,晕开一小片水渍,"老稀罕你了!"
2010 年儿子出生,取名 "爱新觉罗・瑞丰华",小名叫 "瑞瑞"。沈傲君晒出的照片里,她穿着花棉袄抱着孩子,恒钺在旁边擀饺子皮,背景是贴满福字的窗户。"哈尔滨的姑娘,在上海有了家。" 她配文简单,却暖得像冬日暖阳。
六、淡出荧幕的日子:把日子过成酸菜白肉,暖乎乎有滋味
婚后的沈傲君慢慢淡出荧幕,有人说她 "可惜",可她觉得值 —— 早上给儿子梳歪歪扭扭的小辫,中午跟老公学做满汉全席,晚上陪婆婆看老照片听家族故事,这些比镁光灯更让她踏实。
偶尔接戏也只选贴近生活的角色:在《西藏秘密》里演藏族女人,她提前半年进藏,跟着牧民学挤牛奶、打酥油茶,晒得黑黢黢的;在《用一生去爱你》里演军嫂,她去老干部院听阿姨们讲 50 年代的故事,把那种坚韧演得让观众掉眼泪。导演说:"沈傲君的戏里有生活的烟火气,不是装出来的。"
去年冬天,有网友在秋林里道斯偶遇她,穿着羽绒服扎着马尾,陪老妈买红肠。老太太挑红肠时,她就在旁边帮着拎袋子,有人认出她要合影,她笑着说:"等我妈买完哈,老太太着急回家包酸菜饺子。" 照片传到网上,网友说:"这哪像明星,就像我家隔壁大姨,亲切得很。"
她的社交账号更像 "家庭日记":"瑞瑞画的雪人,说要送给姥爷"" 老公开车带我去郊外,风大得吹跑帽子,可心里热乎 ""妈寄来的粘豆包,蒸三个够吃两顿"。没有华丽辞藻,却透着过日子的实在。有人问她后悔不后悔淡出娱乐圈,她回:"啥叫后悔?锅包肉得酸甜都有才好吃,日子也一样,有聚有散才完整。"
今年春节,她带着全家回哈尔滨过年,在中央大街拍了张全家福:80 岁的老妈穿着貂皮大衣,老公牵着儿子的手,她站在中间,笑得像小时候啃冰糖葫芦的模样。配文只有一句话:"还是家里的雪最白,酸菜最香。"
七、东北大妞的底色:摔得再狠,也能笑着爬起来
从赵燕到沈傲君,从冰城野丫头到全国观众爱的 "赛西施",这个女人身上始终带着哈尔滨的底色 —— 冬天不喊冷,摔倒不叫疼,再大的坎儿也能笑着迈过去。
她曾在冰水里泡一夜拍戏,也曾在寒风里站一宿等一个答案;她演过风情万种的酒馆老板娘,也做过围着灶台转的寻常妻子;她被爱情伤得撕心裂肺,也被岁月温柔以待。就像哈尔滨的松花江,冬天冻得结结实实,春天一来就奔腾向前,从不含糊,从不矫情。
有人说她 "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放着大红大紫的事业不要,偏要过小日子。可沈傲君不在乎 —— 她见过聚光灯下的繁华,也尝过柴米油盐的踏实,知道自己想要啥。就像她演的 "赛西施" 说的:"日子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是过给自己的,暖不暖只有自己知道。"
如今 47 岁的沈傲君,脸上有了细纹,笑起来眼角的褶子像月牙,可那股子东北大妞的敞亮劲儿一点没变。她不再是荧幕上的 "赛西施",却活成了自己人生里的主角,把日子过得像一锅暖暖的酸菜白肉,有滋有味,踏实安稳。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人生 —— 摔过跤,流过泪,却依然相信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爱过,痛过,最终找到那个能一起吃酸菜饺子的人。就像哈尔滨的冬天,再冷也有冰雕的璀璨;春天来了,江水化开,又是新的开始。
发布于:江西省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