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有个大计划,雄心勃勃。
他们准备砸下血本,一口气造10艘福特级航母。
目的很明确,换掉那些功勋赫赫,但确实老了的尼米兹级。
这本该是美国海上霸权的定海神针,未来三十年谁说了算的底气。
可现实,反手就给了五角大楼一个大嘴巴子。
这艘造价130亿美元的“海上巨无霸”,根本没活成想象中的样子。
不但没展现出雷霆万钧的实力,反倒成了大西洋上动不动就趴窝的“病秧子”。
夸张到什么地步?一套软件出了点毛病,就能让它整整12个小时,一架飞机都弹不出去。
首舰的交付日期,更是拖到了让人绝望的2027年。
这场“航母危机”,从造不出,到修不好,再到不敢用。
这背后,到底藏了多少美国军方自己都脸红的致命伤?
这10艘被捧上天的福特级,到底是国之重器,还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
步子迈太大扯着蛋
福特级航母,从设计图纸上就透着一股子狂妄。
它的设计理念,说白了就是一场脱离现实的豪赌。
工程师们好像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登天。
电磁弹射、先进阻拦索、武器升降机、双频雷达。
这四项八字还没一撇,压根没经过正经考验的关键技术,被一股脑全塞进了一艘新船里。
这完全违背了复杂工程最起码的规矩:循序渐进。
结果就是,这艘航母从下水那天起,就是个浑身毛病的“拼装货”。
航母战斗力的核心,是舰载机起降。
就说那个电磁弹射系统,听着挺高科技,牛皮吹得山响。
设计指标是,平均弹射四千多次才出一次毛病。
可实际测试结果呢?简直能把人下巴惊掉。
它平均弹个181次就得歇菜,状态最好的时候,也撑不过390次。
这要是真打起仗来,就是天大的笑话。
一次不起眼的软件故障,就让整套系统瘫痪了12个小时。
满甲板的战斗机,瞬间成了一堆动不了的铁疙瘩。
更要命的是,这玩意儿还挑食,对预警机这种大块头水土不服,严重拖累了出动效率。
起飞一塌糊涂,降落也让人心惊肉跳。
那套所谓的先进阻拦装置,高强度用起来,液压系统故障和刹车失灵,简直是家常便饭。
在二号舰“肯尼迪”号海试的时候,阻拦索居然当场断了两次!
这要是在实战中,飞行员的命还要不要了?
首舰“福特”号也没好到哪去,一架F-35C降落时,就因为阻拦索突然失灵,差点机毁人亡。
起飞和降落,航母战斗力的两个命门,现在都成了随时可能掉链子的定时炸弹。
家里真没余粮了
航母要持续打仗,弹药运送速度是关键。
然而,“福特”号交船的时候,11部先进武器升降机,居然有9部没法用。
这直接导致弹药没法从底下弹药库,正常送到飞行甲板上。
水兵们没办法,只能用起重机手动搬,又慢又危险。
就算后来修修补补能用了,这些娇贵的升降机在满载测试时,还是会突然卡住。
最搞笑的是那个双频雷达系统,号称领先时代。
结果结构复杂得要死,内部电磁兼容一团糟,实际探测能力还不如老古董。
光这一项,8亿美元研发经费,就这么打了水漂。
更可怕的是,这些毛病早就暴露了。
但设计方案已经冻结,后面的姊妹舰已经照着图纸开工。
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错误,被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过去。
一个偶然的个别问题,就这么成了整个福特级的“遗传病”。
就算图纸没问题,今天美国那空心化的工业底子,也根本撑不起这种巨无霸。
它在生产线上遇到的麻烦,就是美国制造业衰退的缩影。
活靶子的宿命
放眼全美国,能造核动力航母的,只剩纽波特纽斯一家船厂。
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巨大。
船厂里的景象,更是让人心凉。
工人越来越少,老师傅们平均都56岁了,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连15%都不到。
工资低,环境差,年轻人根本不愿来,整个产业后继无人。
这台全美唯一的工业机器,现在连凑齐零件都费劲。
美国在很多关键产业上,早就没了自主权。
“肯尼迪”号交船一拖再拖,原因之一居然是日本的特种钢没到货。
还有意大利提供的核反应堆核心泵阀,也供应不上。
一艘象征美国国力的巨舰,工业命脉却攥在别人手里,真是最大的讽刺。
比技术和人才流失更可怕的,是制度性的腐败。
美国国会那种一年一拨款的机制,逼着项目必须按期推进。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设计有重大缺陷,也不敢停。
因为一旦申请延期修改,整个项目的预算就可能被砍掉。
于是,从五角大楼到造船厂,大家心照不宣,选择“带病”建造。
先把船造出来,问题留给以后再说。
整个体系,已经从“为国造舰”,变成了“为钱造舰”。
一个咖啡杯敢卖1280美元,一个马桶盖要价1万美元。
当庞大的利益链条绑架了生产线,成本失控和质量拉胯,就成了必然。
结语
退一万步说,就算福特级航母奇迹般地解决了所有问题,以完美状态服役。
它在战略上也面临着“生不逢时”的尴尬。
它本质上是为20世纪的威胁而设计的,却闯入了一个由远程精确打击主导的21世纪战场。
在这个新时代,它显得又笨重,又昂贵,而且异常脆弱。
它最大的矛盾,在于“防御圈”和“攻击臂”完全脱节。
面对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美军自己推演都显示,航母得躲到1500公里外才安全。
可问题是,它舰载机的主力F-35C,作战半径只有1100公里。
这意味着,航母的“长矛”根本够不着敌人,核心价值被釜底抽薪。
它不再是海洋霸主,更像一个雷达屏幕上无比醒目的“移动靶标”。
福特级的“难产”,也让现有的航母舰队危机加剧。
本该退休的尼米兹级还在苦苦支撑,加速老化。
新航母指望不上,老航母不堪重负,整个美国海军的航母体系,正陷入恶性循环。
这艘“带病服役”的巨舰,与其说是驶向未来,不如说是载着昔日荣光,缓缓驶入黄昏。
它的故事或许在预示着,一个忽视了工业根基和现实威胁的霸权,单靠堆砌军事硬件,已经走不了多远了。
福特级的故事还没讲完,但这10艘新航母的计划,很可能真的要打了水漂。
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