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施宣赫老师的文章
从踏入中医之门至今,倏忽已过十余载。接诊过的病例早已过万,从初出茅庐时的谨慎,到如今面对复杂病症时的从容,愈发觉得中医的精髓在于 “顺应自然、调和平衡”。它不止是诊室里的望闻问切,更是融入生活的学问 —— 病症的蛛丝马迹藏在神色间,方药的加减变化应和着体质差异,而日常的一饮一食,皆是养生的根基。这里分享一些临床心得,与同路人和患者朋友们交流。
望诊之妙:从外知内,见微知著
《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讲究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面色的明暗、舌苔的厚薄、脉象的浮沉,甚至说话的声音高低,都是身体在 “诉说” 健康状态。
刚独立坐诊时,遇过一位总觉得 “累” 的女士,她面色偏黄,眼睑有些浮肿,伸出的舌头边缘有齿痕。当时还在琢磨是否要用补药,带教老师提醒我:“齿痕舌多是脾虚湿盛,补得不对反而加重负担。” 后来用了茯苓、炒薏米、陈皮煮水代茶,配合清淡饮食,两周后她便说 “身上轻快多了”。那时才懂,望诊不是简单 “看”,而是把身体信号串联起来,找到失衡的根源。
展开剩余78%去年春天,一位家长带着频繁感冒的孩子来就诊,孩子脸蛋红扑扑的,手心总比别的孩子热。我告诉家长:“这是积食化热了,平时别让孩子吃太多零食,尤其睡前别喝奶。” 建议用炒麦芽、山楂各 5 克泡水给孩子喝,配合捏脊(每天睡前捏 5 分钟),一个月后孩子感冒次数明显减少。中医的望诊,从来是连起生活习惯与身体状态的桥梁,看懂了 “外象”,就找到了调理的方向。
辨证之要:同病异治,因人而异
常有患者疑惑:“都是腰疼,为什么我和邻居吃的药不一样?” 这正是中医 “辨证施治” 的核心 —— 病名或许相同,但每个人的体质、诱因、病程不同,调理的思路自然有别。
比如同样是失眠,有人躺下后脑子停不下来,越想睡越清醒,这是 “肝郁化火”,得用合欢皮、夜交藤疏肝安神;有人明明很累却睡不着,稍微动一下就出汗,是 “心脾两虚”,要用党参、远志补气养血。前年冬天,小区里两位阿姨都有膝盖疼,一位遇冷加重,得用艾叶、生姜煮水泡脚温通经络;另一位疼起来红肿发热,是 “湿热下注”,用苍术、黄柏煮水外洗清热燥湿,两人方法不同,却都在三周内缓解了不适。
印象较深的是一位常年便秘的年轻人,他试过不少泻药,越吃肠道越 “懒”。问诊时发现他总爱熬夜,还爱吃火锅,舌质红,苔黄厚。这是 “热结肠道”,但不能光靠泻,得 “润通” 结合 —— 用玄参、麦冬滋阴润燥,配合每天早上喝一杯温蜂蜜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一个月后便秘就改善了。中医辨证,从来不是对着 “病名” 开药,而是围着 “人” 的状态调整。
方药之度:轻灵活泼,恰到好处
临床开方时,我常提醒自己:“药不在多,对症则灵。” 中药的魅力,在于 “四两拨千斤” 的巧劲,尤其是面对老人、孩子或体质虚弱的人,用药更要 “轻、灵、活”,既要起效,又不能伤了正气。
比如调理小儿积食,我常用 “炒麦芽配鸡内金”:两者都是食材,炒麦芽消米面积食,鸡内金化肉面积滞,磨成粉混在粥里喂,孩子不抗拒,效果又温和。曾有个 3 岁宝宝,吃多了蛋糕后发烧、呕吐,我让家长用这两味各 5 克煮水,少量多次喂,配合顺时针揉肚子,半天后孩子就不烧了,也愿意吃饭了 —— 这就是 “食疗同源” 的好处。
去年夏天,一位白领因长期吹空调,得了 “过敏性鼻炎”,一遇冷风就打喷嚏、流清涕。我没开复杂的方子,只用了辛夷花 3 克、防风 5 克、生姜 2 片煮水,让她每天早上喝一杯,出门戴口罩避免冷风直吹,两周后症状就减轻了。其实,很多常见病的调理,未必需要 “猛药”,找准症结,用温和的方药配合生活习惯调整,往往更稳妥。
日常调理:做好 “三养”,胜于求医
从医这些年,越来越体会到 “三分治,七分养” 的道理。很多时候,疾病的恢复不是单靠药物,而是靠日常的饮食、作息、情绪慢慢 “养” 回来。结合临床经验,做好这 “三养”,就是对健康最好的守护。
养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现在人多因 “吃” 出问题 —— 要么暴饮暴食,要么节食挑食。脾胃弱的人,不妨多吃些山药、南瓜等 “土性” 食物,按 “吃饭七分饱,细嚼慢咽” 的节奏来;容易腹胀的人,饭后可以按揉足三里(膝盖下三指处),每次 1 分钟,帮助消化。
养作息:“人卧则血归于肝”,熬夜最伤气血。见过不少年轻人因为长期凌晨才睡,慢慢出现掉头发、脸色差,调整到 11 点前睡后,不用吃药也能好转。尤其是换季时,跟着太阳 “作息”—— 春天早点起,秋天稍晚点睡,顺应自然规律,身体就少出乱子。
养情绪:“怒伤肝、喜伤心”,情绪对身体的影响远超想象。遇到烦心事时,试试 “深呼吸法”:找个安静的地方,吸气 4 秒,屏住 2 秒,呼气 6 秒,重复 5 次,很多时候烦躁感就减轻了;平时多到公园走走,看看绿树青草,让情绪 “松口气”,气血自然顺畅。
身边常有人问 “平时泡点什么好”,其实没有 “万能方”,但这几样平和的食材可以参考(需根据体质调整):
· 玫瑰花 3 克:疏肝理气,适合总爱叹气的人;
· 炒白扁豆 10 克:健脾化湿,适合夏天容易拉肚子的人;
· 枸杞 5 克:滋肝明目,适合经常看电脑、眼睛干涩的人。
这些都是寻常之物,关键在 “适量”—— 再好的东西,过了也会成为负担。
从踏入中医行业至今,见过太多 “药石难及” 却因生活习惯改变而康复的案例。中医的智慧,从来不止在诊室的方寸之间,更在一日三餐的搭配里,在昼夜交替的作息中,在待人接物的情绪里。
说到底,健康就像种庄稼,药物是 “施肥”,而日常的养护是 “松土、浇水、晒太阳”—— 用心对待,它自然会给你回报。
(注:文中调理方法为经验分享,个体体质差异显著,具体问题需咨询专业医师辨证指导。)
————转自施宣赫老师的文章
发布于:云南省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