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运动时期,许多老干部和老将军们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逐渐被迫边缘化。在众多老将中,张爱萍将军经历了两次起伏,身边的访客寥寥无几。然而,当有朋友来拜访时,他家中总会洋溢着愉快和温暖的气氛,令他倍感欣慰。
提及张爱萍,将他视为“两弹一星”的奠基人,他对新中国国防事业的贡献巨大,是国防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张爱萍在这一领域中的影响力和领导能力,始终受到认可。
1960年,作为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调查原子能事业是否应继续推进,抑或是暂停。这一年,苏联撤回了在中国的援助专家,导致原子能及其他相关项目的进展都陷入停滞。
展开剩余74%关于是否继续研发原子弹,军队中的一些老将表态坚定,他们认为即使身败名裂,也必须把原子弹搞出来,因为外国势力正虎视眈眈。然而,经济相关的干部则显得更为谨慎,认为当前国力薄弱,应该等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再进行相关研发,否则只会雪上加霜。
客观而言,这两种声音各有道理,因各自的立场不同,因而观点自然有所差异。然而,双方都明白继续研发原子弹是必要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为了证明原子弹能否继续研发,陈老总推荐了张爱萍担任此项工作的负责人。他负责总参的行政与武器装备工作,并且一向对工作一丝不苟,所有事务都亲力亲为。
在后来的工作中,正如陈老总所言,张爱萍首先寻求指导。由于他不懂原子弹技术,仅对山药蛋有所了解,因此必须了解专业知识来进行论证。他请来了北大物理系的刘西尧作为助手,并向物理专家朱光亚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和论证,最终得出了结论,并确定了研发的时间范围。
他的调查报告对原子弹的试爆时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张爱萍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着手推进“两弹”工作的进展。在两弹如期成功的同时,他又积极开展导弹的研发工作。
1967年,由于受到大运动的冲击,张爱萍被监禁了五年,期间因腿部骨折而不得不住院进行手术,但效果并不理想。到了1973年底,他被安排到福建休养一年,在老中医的治疗下,基本恢复了健康。
在国防科技工作中,张爱萍是最有领导权威的人物,因此叶帅曾邀请他复出。第一次复职后,仅仅几个月,张爱萍在1976年再次遭受冲击,被迫退居幕后。
可以说,张爱萍的家庭情景在不同时间就如天壤之别:在工作顺利时,他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而当工作中断后,家中则显得冷清冷落,形成鲜明对比。
1977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叶帅继续负责军委工作,总政部副主任徐立清前来拜访,代表叶帅希望张爱萍能够再次复出。徐立清的到访,带来了久违的愉悦和欣慰,这意味着张爱萍有机会重返工作岗位。他传达了叶帅的指示,希望张爱萍能重新担负起国防科委的工作。
经过经历了两次重大冲击,张爱萍心中难免有些伤感,曾三度婉拒徐立清的邀请,最后还是在叶帅的劝说下,决定再次出山。他感慨:“这十年来我们在做什么?整天窝里斗,而外面的世界却在不断发展。”
他对未来战争的考虑令他忧心忡忡,设想未来的战争将会是一场空前的立体战,而我们已经落后于敌人不止一二十年!想想我们这些老家伙的寿命也已不长,不能把如此糟糕的局面留给下一代。
张爱萍重新上任后,立刻将焦点对准洲际导弹的研发,尽管原计划在1977年进行试射,却被迫延后至1980年,时间不等人,他必须迅速行动。1980年,随着洲际导弹的射程达到8000公里,研发工作取得了成功,张爱萍在国防科委的使命也终于画上了句号。
发布于:天津市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