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25. 星期一 天气 晴今天继续学习《中庸》第15章。《中庸》第15章核心讲“君子之道,循序渐进”,意思是君子践行“道”,就像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登高处要从低处起步,不能急于求成,且“道”的根基藏在家庭和睦的日常里。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君子所遵循的“道”,就像要走很远的路,一定得从脚下最近得地方出发;就像要登很高的山,一定得从山脚下最低得地方开始。比如“修养品德”这个“道”,没人能一下子变成品德高尚的人。想做到“有耐心”,不能光靠空想,得从近处、小事起步,比如吃饭时等家人到齐再动筷子(不急躁)、辅导孩子写作业时不随便发火(控制情绪)、排队时不插队(遵守秩序)。这些日常小事就是(迩和卑),坚持做这些,慢慢就能养成耐心,就像从家出发一步步走到远方、从山脚一步步爬上山顶,“品德之道”是靠小事积累出来的,急不来。《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孥。《诗经》说,夫妻相处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和谐;兄弟关系融洽,就能过得和乐又深厚。好好打理你的家庭,让妻子儿女都快乐。(这是在说“道”的起点,家庭和睦)。比如,“家庭和睦之道”,不是靠大道理,就是藏在日常互动里。夫妻间早上互相说句“出门小心”、晚上一起聊聊当天的事(像琴瑟合奏一样合拍);兄弟间谁遇到麻烦,另一个主动帮忙(比如帮哥哥搬东西、听弟弟吐槽工作),不因为小事吵架(关系融洽);周末一家人一起做顿饭、带孩子去公园玩(让家人快乐)。这些小事合起来,就是在践行“家庭和睦之道”,而这正是君子践行“大道”的起点,连家人都处不好,很难谈得上对他人、对社会有担当。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孔子说,(能把夫妻、兄弟关系处好,让家庭和睦)那父母自然就能顺心如意了吧?比如“让父母顺心”这件事,不是只靠给父母钱、买礼物。如果夫妻天天吵架,兄弟互相计较,家里鸡飞狗跳,父母就算住着大房子、吃着好东西,也会担心、睡不着(不顺心);但如果夫妻和睦、兄弟有爱,家里总是热热闹闹、和和气气,父母看到子女过得好、互相帮衬,不用操心家里的事,自然就心情舒畅、安心踏实(顺矣)。就像我们普通人,只要家里没矛盾,爸妈打电话时语气都是轻松的,这就是“父母其顺矣”,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先把夫妻、兄弟关系处好,从家庭小事起步的“道”,最终能让父母安心。总结来说,第15章是想告诉我们:君子践行“道”不用好高骛远,关键在“从近到远、从低到高”,先把身边的家庭关系打理好,比如和配偶和睦、和兄弟融洽、让家人快乐,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就是“道”的起点;把这些小事做好了,父母自然顺心,而这一步步积累,就是在踏踏实实践行“君子之道”,没有捷径,全在日常。接下来继续学习第16章。《中庸》第16章核心讲“鬼神之德德盛大与诚德显现”,这里德“鬼神”更偏向“天地间无形德规律、万物运行德内在力量”,而非迷信中德鬼神,重点是说这种“德”(作用)虽无形却无处不在,且能让人以虔诚之心对待,最终体现“诚”德不可隐藏。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孔子说,鬼神所体现的作用,真是盛大啊,用眼睛看不见,用耳朵听不到,但它渗透在万物中,没有一样事物能脱离它(它在背后支撑着万物运行)。比如“自然规律”这种类似“鬼神之德”的存在,像四季更替、昼夜轮转,我们看不见“规律”本身的样子,也听不到它的声音,但所有事物都受它影响:春天草木必然发芽(不会冬天开花)、晚上天必然变黑(不会一直亮)、种下种子必然要靠阳光雨露才能结果(不会凭空长出来)。就连我们的身体,饿了要吃饭、累了要休息,也是受这种“无形之力”支配,没有一样能例外,这就是“体物而不可遗”,它虽无形,却让万物有条理地运动,作用特别盛大。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乘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意思是说,它能让天下人(因敬畏这种无形之力),在祭祀时保持身心洁净(斋明)、穿上庄重的衣服,恭敬地承接祭祀。祭祀时,那种庄严的氛围(洋洋乎),让人感觉它好像就在头顶之上,又好像在身边左右(不是真的看见,而是虔诚带来的敬畏感)。比如我们过清明节祭祖,不是真的“看见”祖先,而是出与对祖先的感恩与敬畏,提前打扫干净屋子(斋明的心意)、穿上整洁的衣服(不穿随意的睡衣拖鞋),对着祖先的牌位或墓碑摆上祭品、鞠躬。这时心里会自然生出庄重感,觉得祖先的“精神”好像就在身边,提醒我们不忘根源、懂得感恩。再比如古人祭天地求风调雨顺,也是带着“敬畏自然规律”的虔诚,穿上礼服、干净身心去祭拜,那种“如在其上”的感觉,其实是对“天地滋养万物”的感恩,是对无形规律的尊重。《诗》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诗经》说,神灵的降临(格),是没办法推测的,又怎么能怠慢(射,指轻慢)呢?(意思是这种无形之力的作用难以捉摸,更要心怀敬畏,不能轻视)。 比如“因果规律”就像“神之格思”,我们今天种下“友善”的因(帮了别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被帮助”的果(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半年后),没法精确推测它的时间和方式(不可度思)。但如果因此就轻慢它,觉得“帮人没用”“作恶没事”(矧可射思),最终往往会吃亏:比如总占别人便宜,慢慢就没人愿意和你来往;总对别人刻薄,遇到困难时也没人帮。这种“规律的反馈”难以捉摸,却不能轻视,就像《诗经》说的,要始终保持敬畏,不能怠慢。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从“鬼神之德”德无形,到祭祀时的敬畏)这就是“细微的、无形的事物,能通过人的行为显现出来”,“诚”(内心的虔诚、真实)是没办法隐藏的,就像这样啊。比如,一个人对“祖先的感恩”(内心的诚),是藏不住的:如果只是表面应付祭祖,会随便买些祭品、鞠躬时东张西望(诚被掩盖,微的心意没显出来);但如果内心真的感恩,会认真准备祖先爱吃的东西、轻声和祖先“说话”(诚没被掩盖,微的心意通过行动显出来)。再比如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有人嘴上说,要环保(微的想法),却随手扔垃圾(诚被掩盖);有人真的敬畏自然,会主动垃圾分类、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诚没被掩盖,微的想法通过行动显出来)。这就是”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内心的真实想法,哪怕再细微,也会通过行为露出来,就像“鬼神之德”虽无形,却能通过人德虔诚祭祀体现一样。总结来说,第16章不是讲迷信的鬼神,而是借“鬼神之德”的“无形却无处不在”告诉我们:天地间有支配万物的无形规律(如自然、因果、道德准则),它虽看不见听不见,却影响着一切;我们对这种规律的敬畏,会转化为内心的“诚”,而“诚”是藏不住的,哪怕是细微的心意,也会通过日常行为显现出来,这就是“诚”的力量,也是规律对人行为的无形引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